电影《默杀》海报
继《误杀》之后,导演柯汶利拍摄的犯罪题材悬疑片《默杀》成为暑期档所谓的爆款,上映第二周票房过7亿元,成为这个暑期档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影片。不过,该片以“虐杀”为噱头和所谓的看点,借校园霸凌现象将家暴、偷拍、虐童等诸多话题一锅炖,过度重口味的剧情让人不适,这不应成为国产悬疑片的发展方向。
1
猎奇话题一锅乱炖
电影《默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某地。初中女生惠君(徐娇饰)长期遭校园霸凌后从高处坠亡,暴行非但没有停止,甚至祸延到闺蜜陈语彤(王圣迪饰)身上。然而,霸凌者也接连殒命于重锤之下。在连环杀人案的背后,难脱嫌疑的众人逐一浮出水面:小彤的母亲李涵(张钧甯饰)目睹女儿被胶水封嘴却闭口不言,校工林在福看似知晓内情却冷漠疏离,暗中窥探的神秘男吴望(黄明昊饰)看似身陷险境却面露笑容……
电影的主题涉猎广泛,但浅尝辄止。从校园霸凌开始讲起,通过中学生陈语彤这条线牵涉出家暴、性侵、虐童等话题,又涉及DV偷拍、学校管理不作为、以暴制暴等社会问题,似乎将故事发生地安排在潮湿、脏乱的东南亚小岛,镜头对准社会角落的诸多阴暗面就能讲出深刻的故事。实际上,电影只是将猎奇要素重重交叠,对每一个要素的探讨都浮于表面,没有聚焦具体问题,反而塑造出“全员恶人”,以便产生“深度”和“有料”的幻象。
《默杀》就像一块磁铁,吸附各类犯罪和社会议题,铺陈议题远比深度分析更轻松省力,而元素繁多注定让电影的主题变得漫漶而无聚焦。电影的线索不多,哑女陈语彤遭受四个女孩的校园霸凌,之后她们被杀害,引出杀人者与杀人动机。如果将电影主题判定为“校园暴力”,那么它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是浅薄的,没有展现未成年人犯罪动机上的“无端的恶”,甚至连霸凌的手段也略显浮夸和老套。霸凌本身更像是一个激发矛盾、为林在福提供杀人动机的工具,点到为止,好留出空间加入其他话题。
电影《默杀》剧照
从片名来分析,电影的“默杀”主题是立得住的,但为主题寻找的出口充满讨巧意味。“默杀”即沉默的人布下杀局,陈语彤幕后操纵杀害了四名霸凌者,另一层含义正如导演柯汶利所言,集体的沉默是会杀人的。陈语彤被家暴时,师生、校工等共同构成的“校园沉默”,李涵被家暴时,房东、邻居等共同构成的“社会沉默”,两个沉默场域间接造成了陈语彤、李涵、惠君、林在福成为受害者。
但是,当把“沉默的罪恶”阐述出来后,电影不是将矛头向上对准“沉默”本身,面向两个沉默场域试图寻找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出口,而是向下让底层人物拿起凶器以暴制暴。当导演不愿意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路径,又想让电影赢得市场时,将爽点寄托在片中人物相互杀害的暴力瞬间,观众的情绪好像得到了宣泄,但影片最终给人的却是一种空洞的虚无感。
2
轻浮的滤镜莫名其妙
电影里,几处恶趣味的隐喻和不合时宜的逗笑,与整体沉痛、暗黑的氛围产生割裂,平添了几分轻浮。李涵刻意强调的“我老公种的金橘”,实指她的丈夫被女儿正当防卫捅杀后,在楼顶花圃上埋葬的尸体腐烂成肥而栽种起的金橘。再有,徐妈在林在福的车里感念方教授布道的恩惠时,林在福说“人可以像石头一样坚强,但真理就像一把榔头,可以砸碎顽石”,这样有哲理的话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变成了林在福用锤子砸向女孩们脑袋的可怖景象的隐喻。
这类廉价的比喻被观众心领神会后,原有的沉重、血腥与人性的恶被消解,反而产生心照不宣的自得之感。在表现千钧的苦痛与惊骇的罪恶的间隙里,电影仍然不忘添上一笔逗笑元素。为事不关己的人提供点津津有味的谈资,这让电影探讨的诸多沉重话题蒙上一层轻浮的滤镜,不关乎对“远方的人们”的悲悯,只关乎耍宝和讨好,制造利于传播的所谓话题。
电影《默杀》剧照
蔡明饰演的房东徐妈是普通看客的代表,她嘴碎又斤斤计较,事不关己又爱看热闹,喜剧演员蔡明完全能演好这个市侩中年妇女的形象,但徐妈的人物设置在整个语境中略显尴尬,起到消极作用。导演安排徐妈先出现在林在福的副驾驶座位上,她为缓解尴尬打开广播听到“林在福是通缉犯”的消息,气氛变得更加尴尬;之后安排她坐在李涵的副驾驶座位上,当时李涵正处于寻女心切几近丧心病狂的状态,徐妈却说要是小彤被杀后埋在楼顶,“我这儿岂不是成了凶宅”。
当观众沉浸在林在福杀害女学生的血腥和罪恶或李涵极端的丧女之痛时,作为逗笑功能出现的徐妈变得十分不合时宜。导演苦心孤诣制造出罪恶堆砌的奇观,让电影处处弥漫着沉痛、压抑和悲哀,却又安排一个徐妈试图从轻松、幽默的反方向去做中和,反而显得割裂和莫名其妙。
3
奇观堆砌削弱严肃命题
电影中直视血腥场景的镜头有很多,李涵被丈夫家暴时脸上青紫一片,惠君被玫瑰花环扎到血流满面,又从房顶摔落,林在福深夜雨林复仇,铁锤砸向头颅,这些镜头为电影堆叠出暴力奇观,让血腥的符号刺激观众的情绪,制造重口味的爽点,这样一来,人们对严肃命题的感知将被削弱,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部分也被消解。
电影《默杀》剧照
影片的最大“爽点”被放在林在福为女儿报仇雪恨的快感上,当坚硬的铁锤砸向少女头颅,礼堂上悬挂起薄膜紧裹的霸凌者尸体,仿佛从前惠君受到的伤痛都在那一刻得到消解,然而,把施虐者变成受虐者,对其进行更大尺度的虐杀,成年男性依仗绝对力量残暴地杀害未成年女性,其恶劣程度相比于校园霸凌同样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者,先是女性被霸凌,接着女性被复仇,再有女性被家暴、被性侵、被偷拍等,所有伤害的矛头都指向女性,也让整部影片隐隐约约透露出女性原罪和厌女的意味。电影中女性一直是弱势的一方和被凝视的一方,尽管她们有所反抗,但迎接她们的,只有更大的伤害。一味展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伤害,不如将目光聚焦于女性如何避免被伤害,甚至探讨女性如何在伤害当中恢复过来,如此,才能让关注欺凌现象的电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再只是将伤口撕破以供人观看。
4
“伪现实题材”可以休矣
《默杀》的创作特点,体现了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被称为爆款的国产犯罪题材悬疑片的创作套路:即对所谓“社会话题”无节制地运用、故事背景放在海外以及表现形式上突破尺度的重口味。这类电影多取材于所谓的“社会话题”,以悬疑题材为外衣,但在创作上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毫不相干,是彻头彻尾的“伪现实题材”影片。
这类“伪现实题材”影片,包括之前陈思诚创作的《唐人街探案》的早期系列,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的《误杀》系列,2023年暑期陈思诚监制的“大爆款”《消失的她》,2023年上映的《拯救悬疑人》《涉过愤怒的海》。这些影片多是故事背景在异国的反杀类悬疑片,比如《拯救悬疑人》中,惠英红饰演的母亲绑架律师的女儿,手刃杀人犯,完成她疯狂的母爱;张小斐饰演的女律师为了救女儿,不惜犯罪、放弃职业;汤镇业饰演的检察官父亲为了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拯救嫌疑人》虽然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国外,但极致的人设,还是让人略感不适。比如在《涉过愤怒的海》中,“狠父”面对女儿遇害的尸体悲痛万分、欲发狠复仇,“狼母”纵容爱子、怒目而视奋力反击,“恶童”一脸无辜与麻木,只想寻求母亲庇护。影片的预告里,两位著名演员饰演的“狠父”和“狼母”声嘶力竭地争吵、推搡、拉扯。从预告和海报可以看出影片色调灰暗,尺度较大,口味很重。这些重口味的表达,与《默杀》的背景设置、极致人设都似曾相识。
《涉过愤怒的海》剧照
广义上的现实题材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当前的生活出发,延伸到现代和近代进行创作的题材分类。也就是说,现实题材不仅是个时间概念,也是个创作方法的概念,没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当下为背景的创作也是伪现实题材。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则是追求细节真实、本质真实,揭示社会发展趋势,而不是通过大尺度、重口味无限制地夸大戏剧性。给人以“焦灼感”重口味的所谓“伪现实题材”电影,以过度重口味的形式表现“病态关系”,显示了创作者创造能力的匮乏。当下,这种借助海外IP、制造“疯狂”重口味影片的创作令人失望,不应当被褒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记者 倪自放 实习生 胡婷)
发布于:山东省